[書]隨筆台灣日子。木下諄一


我個人認為,由名片的例子可以看出,
台灣人注重「博」、日本人注重「深」,
兩地文化不同的價值觀。
譬如在台灣,將觸角伸向不同領域、
以多角經營方式成為巨富的企業家,
是眾人崇拜的對象;另一方面,在日本,
專精於某一件事,則能夠獲得極高的評價。
常聽說某某人不惜耗費幾十年、
甚至一輩子去鑽研,
至於是否能因此帶來財富,根本不重要。

請別誤會
合理價格不是我用來拒絕降價的擋箭牌,
它代表的是為了取得服務所付出的合理代價。

我很想反問對方,
到底外面和自己是以什麼作為分界的?
聽起來他的意思好像至少我和他是在同一個領域之中,
所以在這領域之外的,都屬於外面。
可是在我認為,
對方自始至終都是外面的人,
什麼時候變成我的自己人?

朋友說,對方一開始就不認為交代的工作會在期限內完成,
所以預先假設稿子會遲交。
為了避免耽誤整體計畫的進程,
於是提出一個比真正的期限還要早的交件日期,
以便出狀況時可以緩衝。

在日本根本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一旦與客戶決定了交件期限,
那便是唯一的期限,
絕不可能更改。
所以我以日本人的習慣一板一眼地依照約定把事情做完,
卻是……有一種被耍了的感覺。

曾經聽說過「花錢比存錢難」,
或許請客就是其中之一。
那種不故作姿態、把請客精髓自然且出色流露的台灣派作風,
不管看了多少回,始終令人佩服讚歎。
我想,「這一次給你請」便是從那樣的精髓中所孕育出的文化極致。

記得以前在台灣的語言中心學習中文的時候,
老師曾經提過「先知先覺」一詞,
是指能夠舉一反三、
腦筋好的人,是最優秀傑出的;而「後知後覺」、
「不知不覺」則屬於次之又次之的了。

不過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可以讓我暢所欲言的記者,
不會急忙忙催促著我,
也不會把我的話隨便做個總結。
他忠實地扮演一個聆聽者的角色,
靜靜地聽我把話說到最後,
不時問我:
「抱歉,剛剛您的意思我不太明白,可不可以麻煩您再說一遍?」
那次的訪問,
我講出了許多在以往的採訪中不曾說過的;
而那次採訪所登出的稿子,內容非常精采。
先知先覺,
一定是「最優秀」的嗎?

此時我不禁又想起這個問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