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物窒欲
_
中度凍結、極簡主義與自願的簡樸生活,
這三者無一將取代物質主義,
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
不過如果更進一步思考,
這三者都提供了瞭解物滿為患的一些線索。
中度凍結的重點並不只是開二檔過生活。
正好相反。
他們的目標不只是避免受困於消費主義認真工作、
用力地玩、努力花錢的陷阱裡,
重點是跳出這個競賽,
好將生活擺在最優先,
擺在金錢和其他東西的前頭。
這是個單純的宣言,
卻讓一切變得不一樣。
他改變了你對生命的看法,
改變了你對待什麼東西重要,
以及你衡量成功的方式。
「真正重要的是對人們親切和善,
在生活中有好朋友、有愛,」
大衛說:
「生活與擁有什麼東西無關。
美好的體驗才與生活有關。」
首先,
所謂進步也就是事物可以、
而且應該會越變越好這個概念,
是深植在我內心深處的信念之一。
這個信念讓我們早上會振作著起床,
在工作上和個人生活上激勵著我們。
進步鼓舞我們做出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商業模式,
烘焙出更好的蛋糕、做出更美味的泰式炒麵、
做皮拉提斯做得更好,
或是在俠盜獵車手遊戲遊戲拿更高分,
還有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如果進步是一種品牌名稱
而有人需要給它一個廣告詞的話,
大概是像這樣:
我們相信更好。
如果進步和更好對我們如此重要,
我們應該明白
「更好」真正的意思,
以及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進步。
....
如果盲目地跟隨它,可能會迷失方向。
英文的進步(progress)
是由拉丁字根「去」和「往前」組合而成,
這個概念是對社會變化過度簡化的模式,
因為改變並不必然是線性的,
改變也不是永遠是正面的。
社會並不是持續穩定的往山上爬。
相反的,
有時我們會被困在無法繼續向上攀升的地方。
還有些時候,
我們就像蛇踢棋的遊戲一樣,
會突然間突飛猛進或一落千丈。
首先,體驗比較易於得到心理學家稱「正向的再詮釋」,
而一般人會形容這是「看好的一面的」的結果。
如果你失誤買下了一個不好的物品,
像是會磨腳的鞋子或是會讓身材顯得胖的褲子,
結果就是做了不好的決定,
你無法擺脫。
不過體驗就不一樣了。
即使你的體驗錯得很嚴重,
我們看好的那一面的正向再詮釋,
往往會給它一個正向的轉折。
度假去露營結果每天都是下雨,
搭乘巴士結果坐你後面的程客整段路都在嘔吐,
或是老闆請你走路.....
這些在當時糟糕透了的體驗,
當你在重新描述的時候往往或多或或少不完全是那麼糟糕,
不是嗎?
我們每個人心底對這一點多少有些瞭解。
也因此我們有時會說
「有一天我們回頭再去看會一笑置之。」
如此一來,
某件是無論發生當時多麼不愉快、
多痛苦、反胃、叫人尷尬,
總有一天我們會一笑置之。
....
心理學家說體驗優於物品,
因為體驗很難比較,
這並不是說你無法比較體驗,
而是說和物品比起來,
體驗較難有直接的可比性。
體驗難以比較的這一點非常關鍵。
因為心理學家發現,
如果體驗何者較好或較差難以評斷,
你就不太會去在意自己做出的決定是否最好,
事後也比較不會後悔,
也較不會考慮自己的選擇是否對社會地位有所影響。
基於這些理由,
體驗比物品更可能導向幸福。
體驗主義的三步驟
1.解決物滿為患
清理掉你的碗櫥、廚櫃和衣櫃裡面而沒使用的東西:
1.)袋子與箱子方法
2.)你想念他嗎?的遊戲
3.)反轉衣架的方法
4.)極簡主義月的遊戲
5.)選數字的挑戰
2.不再重新累積東西
3.財神有難的遊戲
將平日會花費在
物品上的金錢花費至體驗上
不留下任何物品
體驗主義者的七個習慣
一.認識自己的東西
體驗主義者並不是反物質主義
或是反消費主義。
他們甚至不是反對擁有,
他們只是反對有太多不適當的東西。
要確認你的擁有物在生活裡是否扮演著健康的角色,
並確定你是否認識自己的東西
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1.我使用擁有物的次數有多頻繁?
2.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多少
3.我的東西是否提供令我開心的體驗,
或者帶來障礙、債務、壓力跟憂鬱?
二.找出自己的階梯
1.我是否喜歡自己的階梯,
也就是說,我現在的工作?
2.我和朋友在一起時,
我是否用熱情談論我的工作,
還是我什麼都談,
偏偏不談關於我花了最多時間所站的階梯?
3.我是否可望成為像我的老闆,
或是公司裡比我高階那樣的人?
我是否想擁有他們那樣的生活?
三.此時與此刻
1.與手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相比,
我是否寧可做些別的不一樣的事情?
2.我是否想著昨天或明天的事情,
或者我全然投入在此時此刻,並且完全投入?
3.我做的事是為了好玩和享受體驗的樂趣,
還是為了未來的獎勵?
四.當你自己的觀眾
1.我做這件事是不是因為自己想做?
2.我做這件事是為了給別人留下印象?
3.如果沒有人知道我正在做這件事,
我是否還會無論如何都去做?
五.把人放在優先
1.我是否和其他人一起做這件事?
2.我和其他人會怎樣做這件事?
3.花費這樣的金錢、時間和精力
與其他人更加疏遠,還是更加靠近?
六.好好花用、好好感受
1.這次的購買是否讓我感覺良好,
還是會導致罪惡感、焦慮和懊悔?
2.我買下這個東西是為了以後再用、
跟別人炫耀,還是現在要用?
3.我是否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七.選擇生活、選擇體驗
要審視動機是內在或是外在非常不容易。
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因為我們很難去承認自己
做某件事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
而不是因為自己想去做。
1.我買這個物品只是為了外在的社會地位或價值評斷,
還是投資在一項體驗上?
2.如果我和朋友在正在玩財神有難的遊戲,
這次購買的東西算不算數?
3.現在回想一下我祖父的紙條:
記憶比夢想更長久
如果這次的體驗有些地方出了差錯,
無論如何它是否還是有其價值?
是否它至少能創造出一個回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