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當下與情緒相遇
情緒只是在提醒和反映出,我們遇到的人、事、物可能對我們的生存產生威脅或衝突,
傷害我們的自尊,剝奪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所以是這些人、事、物讓我們痛苦,而不是情緒。
情緒是整體的系統,若壓抑、隔離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情緒,
我們同時也將感覺不到快樂、幸福、美好的情緒。
情緒由內、外刺激所引發
主觀的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評估表達的行為四種成分交互而成
不愉快的情緒通常是有用的。
焦慮、生氣、悲傷、和遺憾具備一個有用的目的,
否則它們就不會存在。
不愉快的感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引道那些關乎他們福祉的重要事件上 ,
並且促進適當的行動。
摘自Greenberg&Watson
生氣與害怕是一對重要的保命情緒
因失落所產生的哀傷和悲痛情緒,常可以喚起別人的悲憫之情而提出 實質的幫助
精神支持
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然也難以體察他人的情緒:
少了情緒的交流,人和人之間就好似築起了一到無門窗的高牆,
心靈無法連結,也不具同理能力。
諮商工作最終的目標在促成當事人改變,以更適應社會及實現自我。
因此,諮商師要能理解改變的難,諮商歷程本身也會引發很多情緒。
人類擁有兩大核心需求
一是感覺自己是個很棒很好的人,擁有高自尊並能自我掌控,獨立而 自由:
二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連結,且被他人喜歡
這兩個核心需求經常是衝突的。
有些需求因為社會價值觀的緣故,會讓我們覺得有此需要很羞愧。
情緒是一種由特定的人或事件刺激所造成,
急促的集中於某個焦點而引發相關生理變化的狀態。
相對地,心情是一種程度低而廣佈的生理改變,持續較長的時間
會扭曲人對事件和人的知覺與反應(Ekman&Davidson )
原始情緒爭書的杏仁核與海馬迴有情緒記憶的功能,
是一種學理上稱為 內隱記憶的抽象狀態。
換句話說,若我們早期經驗記下過多負向情緒,
我們的情緒警報器就會被設定的異常敏感且反應強烈,
完全無法以現在擁有的能力去判斷當下事件的危險性與嚴重性,
在情緒心理學中,區辨焦慮和恐懼兩種不同的情緒主要在於:
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
而焦慮是非個定、模糊的和無對象的。
在完形諮商理論中,也不視焦慮為真正的情緒,
因它是中界領域 想和預期產生的情緒,
不適如期他情緒多發生於當下。
並非本能情緒,不具有生存功能
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副語言
表達最主要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情緒
Plutchik的心理進化綜合論
八個原型情緒
害怕、生氣、歡樂、悲傷
接納、討厭、期待、驚訝
會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討論情緒
主觀的語言表達、行為的語言和功能的語言。
Millenson 行為分析情緒論
行為學派
情緒是相當主觀的個人內在經驗
三個基本情緒: 焦慮、生氣、高興是天生的,
其他情緒均由此衍生出來。
他建議以下三種控制情緒的方法
(1.)適應和習慣:行為治療中洪水法和系統減敏法減低恐懼就是 此方式的變化
(2.)偽裝:以修飾的情緒表情和情緒行為反應來轉換情緒
(3.)躲開:看似消極,但很多時候避開喚起情緒的事件,才能減 少自己的情緒行為。
情緒歸因論(情緒二因論)
Schachter主張心智和身體是情緒經驗中兩個重要的成分
當一個人無法很快地對自己的生理反應做出認知解釋
此時身邊的環境線索就變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力,只是隨意抓取遇到 的刺激,
張冠李戴地加以解釋
吊橋理論
可見,人們並非均能正確地推論出引發情緒的原始刺激
,而且越是不願承認與接受的情緒,就越容易產生誤判。
此理論中 情緒的覺察必須敏於生理反應的覺知,
並對此做出正確合宜的判斷,才能真正理解。
歸因的知覺限制與主觀
對他人的行為結果,輕易 歸因他個人的特質、能力等理由
對自己的行為則喜歡歸為外在因素,
尤其是對錯誤、失敗或不當的行為。
對受害者的內在歸因,內心對無固定模式的恐懼
孩子在幼兒期即可感受到複雜的情緒經驗,卻缺乏認知能力加以理解
認知能力不足,語言表達能力當然也受到影響,
兒童無法用適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
他人不但難以了解其情緒狀態,兒童也很難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情緒。
東方文化篇向集體主義,重視關係取向與他人取向。
他人取向的文化讓我們很重視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在意他人給予我們的評價。
較壓抑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緒,
家人的關係更是緊密而糾結,
使我們不易建立個人良好的自我界線,
親密關係容易產生折翅遊戲和拖累症候群。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關係議題成了引發情緒的主要刺激源。
重視家庭的凝聚和傳承曾經是我們文化上的優勢,
但在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衝擊下,
現在反而成了很多代間衝突的起因。
基本上我們的文化很少接納情緒,經常以間接方式紓解情緒,
也增加了轉化為身心症的機率。
情緒的天生差異
最直接的三個向度
1.連續的正-負向
2.反應閥高-低向
3.反應強度強-弱向
了解與接納
要相信它既是你所擁有或創造的一部分,
你一定可以馴養它。
接納自己的情緒。若你想去抗拒,
就會過度關注那些情緒或事件,
這樣反而賦予它們更多的能量,
它們會更強大。
我們若深入探索這些最在意的事件,找出內在的需求、期待和自我要 求,
主動去處理這些內在核心議題,
就能確切改善情緒被引發的機率。
接下來,還可分析紀錄中的內在語言,
找出那些已經變成自動化連結的不合理的內在語言,
慢慢的以合理的內在語言取代,
不然至少在負向的內在語言出現後,
能很快覺察而自我修正。
覺察就是 如其所是的看見
也就是你看見原本樣貌的原本存在。_倪工夏
情緒發生前發現自己的狀況,你就擁有較多選擇權與掌控權,
而不是由你的情緒恐龍來控制你。
同時更要理解,但別人被判、辱罵、輕蔑我們,
那的確是他們做了錯誤的行為,
這些行為使我們感到受傷,
然而我們無法改變對方已經做了的事情,
也不能要求別人為我的情緒負責(對方只能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己因此產生相關的情緒行為反應,
自然要自我負責,而且照顧受傷的自己,也是我們的責任。
建立良好的情緒界線
會把別人的情緒當作自己的情緒,
會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感染,
更分不清誰該為這個情緒負責。
有詞無法畫出良好的情緒界線,
可能與內心為滿足的渴望有關,
需要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在情緒,
例如一直主觀感覺位得到父母的肯定,
很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怕父母因此不在那麼愛與信任自己,
一起跳入情緒渦炫不如表持情緒界線的陪在身邊,
還比較能做些什麼。
自信 樂觀 彈性
記得教育者對孩子所作的他人歸因,
會直接左右他們的自我歸因,
我們可以刻意協助孩子行程較為有利的歸因
相信它們是有能力的,
協助他們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
而不是同情或代替他們工作
你的信任才能激發出他們最大的正向動力。
原級情緒亦指情緒反應與引發刺激是相符合的,
若引發刺激的大小與情緒反應強度也同時相符,
通常就是健康或適應的原級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若未能針對當下的事件,
及時反映出相對應的情緒,
就容易累積成威力驚人的強烈情緒,
以致演變成他人無法理解,
甚至不可收拾的失控反應。
可惜因為 最好布要表達情緒的魔咒,
讓我們常上演這樣過度激情的戲碼。
表裡不一的次級情緒,
現代人常有的焦慮情緒也多是次級情緒,
其原級情緒可能是來自於缺乏信心所導致的不安與害怕,
也可能是悲傷失落情緒的一種轉換-當人將心思放在焦慮感上,
就可以減少些心力回頭感受悲傷。
工具性情緒是感受並表達出來的情緒,成了達成某個目的之工具,
但大多數並非刻意運用,而是在意識之外的表現。
極端的情緒工具 情緒勒索
扭曲的情緒-投射 內攝
情緒的自我保護
隔絕負面情緒
生氣、害怕、失落與悲傷
羞恥感、罪惡感
諮商不是去改變人,而是一種 懂得的陪伴。
這種懂得的陪伴,需要諮商師學習一輩子的功夫。
接納是一種很深的包容和願意理解的態度。
同理心
以不同方式反應同理
精準簡述語意
同理的迷思
反應出當事人所有的情緒
這真是事件發生時的情緒嗎?
同理當事人不願觸碰的情緒會傷害他
問當事人的感覺已了解情緒
引導當事人
1.隨時注意當事人因情緒所產生的各項細微變化
2. 諮商師把觀察到的情緒非語言訊息與語言不一致現象回應給當事人
3.在當事人剛好有情緒出現時,及時請當事人停在這樣的感覺
4.跟當事人和對是否為這個感受
5.若當事人並非有意識地隱藏情緒, 諮商師也能感同身受地體會當事人的情緒
就可以用高層次同理反應出當事人還未覺察到的深層情緒
6.改以負責任的語言引出情緒
7.運用具象化方式經驗情緒
8.書寫
9.圖畫
10.靈活運用完行諮商的空椅法
情緒宣洩
理解與面對情緒
分辨其核心情緒
1.細微的不一致非語言訊息
2.探索此情緒的功能與特性
3.理解當事人的情緒模式
4.找出情緒的隱藏性語言
引出當事人原級情緒
轉化情緒與行動實踐
1.修正想法或表達方式
2.情緒的轉化:以健康的原級情緒取代
3.處理過往的創傷事件
4.學習單純面對當下情緒
5.從探索內在核心需求與目標轉化為行動
傷害我們的自尊,剝奪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所以是這些人、事、物讓我們痛苦,而不是情緒。
情緒是整體的系統,若壓抑、隔離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情緒,
我們同時也將感覺不到快樂、幸福、美好的情緒。
情緒由內、外刺激所引發
主觀的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評估表達的行為四種成分交互而成
不愉快的情緒通常是有用的。
焦慮、生氣、悲傷、和遺憾具備一個有用的目的,
否則它們就不會存在。
不愉快的感受會將人們的注意力引道那些關乎他們福祉的重要事件上
並且促進適當的行動。
摘自Greenberg&Watson
生氣與害怕是一對重要的保命情緒
因失落所產生的哀傷和悲痛情緒,常可以喚起別人的悲憫之情而提出
精神支持
無法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然也難以體察他人的情緒:
少了情緒的交流,人和人之間就好似築起了一到無門窗的高牆,
心靈無法連結,也不具同理能力。
諮商工作最終的目標在促成當事人改變,以更適應社會及實現自我。
因此,諮商師要能理解改變的難,諮商歷程本身也會引發很多情緒。
人類擁有兩大核心需求
一是感覺自己是個很棒很好的人,擁有高自尊並能自我掌控,獨立而
二是和他人建立親密連結,且被他人喜歡
這兩個核心需求經常是衝突的。
有些需求因為社會價值觀的緣故,會讓我們覺得有此需要很羞愧。
情緒是一種由特定的人或事件刺激所造成,
急促的集中於某個焦點而引發相關生理變化的狀態。
相對地,心情是一種程度低而廣佈的生理改變,持續較長的時間
會扭曲人對事件和人的知覺與反應(Ekman&Davidson
原始情緒爭書的杏仁核與海馬迴有情緒記憶的功能,
是一種學理上稱為 內隱記憶的抽象狀態。
換句話說,若我們早期經驗記下過多負向情緒,
我們的情緒警報器就會被設定的異常敏感且反應強烈,
完全無法以現在擁有的能力去判斷當下事件的危險性與嚴重性,
在情緒心理學中,區辨焦慮和恐懼兩種不同的情緒主要在於:
恐懼是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
而焦慮是非個定、模糊的和無對象的。
在完形諮商理論中,也不視焦慮為真正的情緒,
因它是中界領域 想和預期產生的情緒,
不適如期他情緒多發生於當下。
並非本能情緒,不具有生存功能
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副語言
表達最主要的情緒,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強烈的情緒
Plutchik的心理進化綜合論
八個原型情緒
害怕、生氣、歡樂、悲傷
接納、討厭、期待、驚訝
會用三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討論情緒
主觀的語言表達、行為的語言和功能的語言。
Millenson 行為分析情緒論
行為學派
情緒是相當主觀的個人內在經驗
三個基本情緒: 焦慮、生氣、高興是天生的,
其他情緒均由此衍生出來。
他建議以下三種控制情緒的方法
(1.)適應和習慣:行為治療中洪水法和系統減敏法減低恐懼就是
(2.)偽裝:以修飾的情緒表情和情緒行為反應來轉換情緒
(3.)躲開:看似消極,但很多時候避開喚起情緒的事件,才能減
情緒歸因論(情緒二因論)
Schachter主張心智和身體是情緒經驗中兩個重要的成分
當一個人無法很快地對自己的生理反應做出認知解釋
此時身邊的環境線索就變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力,只是隨意抓取遇到
張冠李戴地加以解釋
吊橋理論
可見,人們並非均能正確地推論出引發情緒的原始刺激
,而且越是不願承認與接受的情緒,就越容易產生誤判。
此理論中 情緒的覺察必須敏於生理反應的覺知,
並對此做出正確合宜的判斷,才能真正理解。
歸因的知覺限制與主觀
對他人的行為結果,輕易 歸因他個人的特質、能力等理由
對自己的行為則喜歡歸為外在因素,
尤其是對錯誤、失敗或不當的行為。
對受害者的內在歸因,內心對無固定模式的恐懼
孩子在幼兒期即可感受到複雜的情緒經驗,卻缺乏認知能力加以理解
認知能力不足,語言表達能力當然也受到影響,
兒童無法用適當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
他人不但難以了解其情緒狀態,兒童也很難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情緒。
東方文化篇向集體主義,重視關係取向與他人取向。
他人取向的文化讓我們很重視別人對我們的看法,
在意他人給予我們的評價。
較壓抑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緒,
家人的關係更是緊密而糾結,
使我們不易建立個人良好的自我界線,
親密關係容易產生折翅遊戲和拖累症候群。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下,關係議題成了引發情緒的主要刺激源。
重視家庭的凝聚和傳承曾經是我們文化上的優勢,
但在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衝擊下,
現在反而成了很多代間衝突的起因。
基本上我們的文化很少接納情緒,經常以間接方式紓解情緒,
也增加了轉化為身心症的機率。
情緒的天生差異
最直接的三個向度
1.連續的正-負向
2.反應閥高-低向
3.反應強度強-弱向
了解與接納
要相信它既是你所擁有或創造的一部分,
你一定可以馴養它。
接納自己的情緒。若你想去抗拒,
就會過度關注那些情緒或事件,
這樣反而賦予它們更多的能量,
它們會更強大。
我們若深入探索這些最在意的事件,找出內在的需求、期待和自我要
主動去處理這些內在核心議題,
就能確切改善情緒被引發的機率。
接下來,還可分析紀錄中的內在語言,
找出那些已經變成自動化連結的不合理的內在語言,
慢慢的以合理的內在語言取代,
不然至少在負向的內在語言出現後,
能很快覺察而自我修正。
覺察就是 如其所是的看見
也就是你看見原本樣貌的原本存在。_倪工夏
情緒發生前發現自己的狀況,你就擁有較多選擇權與掌控權,
而不是由你的情緒恐龍來控制你。
同時更要理解,但別人被判、辱罵、輕蔑我們,
那的確是他們做了錯誤的行為,
這些行為使我們感到受傷,
然而我們無法改變對方已經做了的事情,
也不能要求別人為我的情緒負責(對方只能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己因此產生相關的情緒行為反應,
自然要自我負責,而且照顧受傷的自己,也是我們的責任。
建立良好的情緒界線
會把別人的情緒當作自己的情緒,
會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感染,
更分不清誰該為這個情緒負責。
有詞無法畫出良好的情緒界線,
可能與內心為滿足的渴望有關,
需要深入探究自己的內在情緒,
例如一直主觀感覺位得到父母的肯定,
很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怕父母因此不在那麼愛與信任自己,
一起跳入情緒渦炫不如表持情緒界線的陪在身邊,
還比較能做些什麼。
自信 樂觀 彈性
記得教育者對孩子所作的他人歸因,
會直接左右他們的自我歸因,
我們可以刻意協助孩子行程較為有利的歸因
相信它們是有能力的,
協助他們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
而不是同情或代替他們工作
你的信任才能激發出他們最大的正向動力。
原級情緒亦指情緒反應與引發刺激是相符合的,
若引發刺激的大小與情緒反應強度也同時相符,
通常就是健康或適應的原級情緒。
在生活中,我們若未能針對當下的事件,
及時反映出相對應的情緒,
就容易累積成威力驚人的強烈情緒,
以致演變成他人無法理解,
甚至不可收拾的失控反應。
可惜因為 最好布要表達情緒的魔咒,
讓我們常上演這樣過度激情的戲碼。
表裡不一的次級情緒,
現代人常有的焦慮情緒也多是次級情緒,
其原級情緒可能是來自於缺乏信心所導致的不安與害怕,
也可能是悲傷失落情緒的一種轉換-當人將心思放在焦慮感上,
就可以減少些心力回頭感受悲傷。
工具性情緒是感受並表達出來的情緒,成了達成某個目的之工具,
但大多數並非刻意運用,而是在意識之外的表現。
極端的情緒工具 情緒勒索
扭曲的情緒-投射 內攝
情緒的自我保護
隔絕負面情緒
生氣、害怕、失落與悲傷
羞恥感、罪惡感
諮商不是去改變人,而是一種 懂得的陪伴。
這種懂得的陪伴,需要諮商師學習一輩子的功夫。
接納是一種很深的包容和願意理解的態度。
同理心
以不同方式反應同理
精準簡述語意
同理的迷思
反應出當事人所有的情緒
這真是事件發生時的情緒嗎?
同理當事人不願觸碰的情緒會傷害他
問當事人的感覺已了解情緒
引導當事人
1.隨時注意當事人因情緒所產生的各項細微變化
2.
3.在當事人剛好有情緒出現時,及時請當事人停在這樣的感覺
4.跟當事人和對是否為這個感受
5.若當事人並非有意識地隱藏情緒,
就可以用高層次同理反應出當事人還未覺察到的深層情緒
6.改以負責任的語言引出情緒
7.運用具象化方式經驗情緒
8.書寫
9.圖畫
10.靈活運用完行諮商的空椅法
情緒宣洩
理解與面對情緒
分辨其核心情緒
1.細微的不一致非語言訊息
2.探索此情緒的功能與特性
3.理解當事人的情緒模式
4.找出情緒的隱藏性語言
引出當事人原級情緒
轉化情緒與行動實踐
1.修正想法或表達方式
2.情緒的轉化:以健康的原級情緒取代
3.處理過往的創傷事件
4.學習單純面對當下情緒
5.從探索內在核心需求與目標轉化為行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