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Baggini Julian
真正的尊重是接受你所所尊重事物真貌,
而不是你所想像的樣貌。
例如,尊重與你不同信仰的人,
你必須接受兩種信仰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
而不是假裝對方也跟你一樣信奉上帝,
只是用了不同方式。
道德佈滿了陷阱,即使我們已經深思過某個議題,
可能還是會錯得離譜,但我們不能迴避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們都有選擇權,
可以選擇固執不變或盡力而為。
我想盡力而為可就很好了。
我寧願自己是困惑不解、前後不一、
因為道德立場而遵守不完美甚或過於簡化的原則,
也不願意當個道德無感的人。
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心相信和
漠不關心之間的無止盡探問。
最重要的是有道德自覺,
同時對我們採取的立場保持懷疑。
多元論就像第三立場,
意味著我們時常得平衡對立的道德觀,
而有時某些道德觀就是比其他道德觀重要。
但它進一步強調,
天秤不會永遠傾向某一邊,
具有正當性的道德觀太多,
兩相衝突時,有時很難決定哪個應該優先。
選擇哪一個都會顧此失彼,
沒有公式或大原則供你決定該選哪一個。
我非常同意,也認為我們低估了一種可能:
消費者可以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
以反映我們對食物的高標準要求。
在新自由主義者眼哩,市場全知、全能,
也很博愛,永遠知道正確的價格,
永遠能打退那些「破壞」價格的舉動,
讓所有商品回歸公平的價格。
我想,
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飲食倫理的模糊地帶和複雜程度,
對於從「勇於求知」展開的第一部,
是個很好的結論。
追求真相的過程是勇敢的,
因為我們會發現自己對知識的認知有多禁不起考驗。
到底該怎麼吃、怎麼生活?
很多我們最堅定不移的信念都離明確的定論還差得遠,
所以我們應該樂於檢討並修改原有的信念。
做正確的事有時感覺就像走鋼索,
但如果只能選擇不走或掉下去,
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維持道德上的平衡。
很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
就是他們以為自己有清楚的目標,
但其實他們想的還不夠透澈,
所以實際上遠比他們以為的更搖擺不定。
比方他們自以為已經下定決心不碰甜食,
卻沒有考慮另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們同樣相信偶而吃塊蛋糕沒什麼大不了的,
或者是經常覺得壓抑自己沒什麼好處,
或者認為適時給自己一點鼓勵才是對自己好。
減重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不要喝一杯酒或吃一塊蛋糕並不重要,
那跟你最後能不能減重成功或晚上下廚要不要用由無關。
單一的決定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但為了避免類似的決定不斷累積,
你必須告訴自己:「我心裡有把尺,我不想逾越尺度。」
單獨來看,每個決定都是你說了算,
但下決定時不讓自己討價還價,就是心裡的那把尺,
因為那是達成目標的唯一途徑。
我們都應該把一個小原則內化:
「每當你問這樣夠嗎?」
的時候,就當作已經夠了,
因為不夠永遠可以再加。
事實上,
這就是我的禁食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比宗教齋戒更好的原因。
正因為訂規矩的人就是你自己,
所以這是最純粹的一種自主練習。
最高境界的自由,
就是心甘情願地節制自己的行為,
因為你知道這麼做對自己有益。
好的習慣促使我們做出能帶來最佳結果的決定。
不過這也指出,
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哪些行為會有好的結果,
哪些只是無謂的作態。
浪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避免浪費是培養感恩的一種方法,
也敦促我們採取實際的行動,
這些行動表示真的有人會因為不要丟掉而沒有丟掉的東西獲益。
問題是,
避免浪費的念頭有可能變成宗教似的狂熱,
或是一種盲目的意識形態,
拖著我們往前走卻可能達不倒我們想要的結果。
「人們往往不會區別好東西跟自己喜歡的東西。」
-Tim Crane
「懷疑必須建立在知識上。
說什麼是胡說八道卻講不出理由,
我對這種人無法給予尊重,
那就好像說哲學是胡說八道一樣。
是有很多哲學家在胡說八道,
但你得知道什麼是胡說八道,什麼不是。」
「偏主觀或偏客觀的意見之間的差別,
其實就是程度的不同,
而且涵蓋範圍很大。
某個意見或想法若較少依賴個人的加油添醋、
身分地位,或受限於什麼目的,就是較偏向客觀。」
多元論就像第三立場,
意味著我們時常得平衡對立的道德觀,
而有時某些道德觀就是比其他道德觀重要。
但它進一步強調,
天秤不會永遠傾向某一邊,
具有正當性的道德觀太多,
兩相衝突時,有時很難決定哪個應該優先。
選擇哪一個都會顧此失彼,
沒有公式或大原則供你決定該選哪一個。
我非常同意,也認為我們低估了一種可能:
消費者可以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
以反映我們對食物的高標準要求。
在新自由主義者眼哩,市場全知、全能,
也很博愛,永遠知道正確的價格,
永遠能打退那些「破壞」價格的舉動,
讓所有商品回歸公平的價格。
我想,
以欣賞的眼光看待飲食倫理的模糊地帶和複雜程度,
對於從「勇於求知」展開的第一部,
是個很好的結論。
追求真相的過程是勇敢的,
因為我們會發現自己對知識的認知有多禁不起考驗。
到底該怎麼吃、怎麼生活?
很多我們最堅定不移的信念都離明確的定論還差得遠,
所以我們應該樂於檢討並修改原有的信念。
做正確的事有時感覺就像走鋼索,
但如果只能選擇不走或掉下去,
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維持道德上的平衡。
很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
就是他們以為自己有清楚的目標,
但其實他們想的還不夠透澈,
所以實際上遠比他們以為的更搖擺不定。
比方他們自以為已經下定決心不碰甜食,
卻沒有考慮另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們同樣相信偶而吃塊蛋糕沒什麼大不了的,
或者是經常覺得壓抑自己沒什麼好處,
或者認為適時給自己一點鼓勵才是對自己好。
減重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不要喝一杯酒或吃一塊蛋糕並不重要,
那跟你最後能不能減重成功或晚上下廚要不要用由無關。
單一的決定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但為了避免類似的決定不斷累積,
你必須告訴自己:「我心裡有把尺,我不想逾越尺度。」
單獨來看,每個決定都是你說了算,
但下決定時不讓自己討價還價,就是心裡的那把尺,
因為那是達成目標的唯一途徑。
我們都應該把一個小原則內化:
「每當你問這樣夠嗎?」
的時候,就當作已經夠了,
因為不夠永遠可以再加。
事實上,
這就是我的禁食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比宗教齋戒更好的原因。
正因為訂規矩的人就是你自己,
所以這是最純粹的一種自主練習。
最高境界的自由,
就是心甘情願地節制自己的行為,
因為你知道這麼做對自己有益。
好的習慣促使我們做出能帶來最佳結果的決定。
不過這也指出,
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哪些行為會有好的結果,
哪些只是無謂的作態。
浪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避免浪費是培養感恩的一種方法,
也敦促我們採取實際的行動,
這些行動表示真的有人會因為不要丟掉而沒有丟掉的東西獲益。
問題是,
避免浪費的念頭有可能變成宗教似的狂熱,
或是一種盲目的意識形態,
拖著我們往前走卻可能達不倒我們想要的結果。
「人們往往不會區別好東西跟自己喜歡的東西。」
-Tim Crane
「懷疑必須建立在知識上。
說什麼是胡說八道卻講不出理由,
我對這種人無法給予尊重,
那就好像說哲學是胡說八道一樣。
是有很多哲學家在胡說八道,
但你得知道什麼是胡說八道,什麼不是。」
「偏主觀或偏客觀的意見之間的差別,
其實就是程度的不同,
而且涵蓋範圍很大。
某個意見或想法若較少依賴個人的加油添醋、
身分地位,或受限於什麼目的,就是較偏向客觀。」
留言
張貼留言